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吴迪)“有个册亨的小伙子在广东打工,交了个广东女朋友,一直不敢带回家,怕女孩嫌家里穷。后来他家搬到了巧马镇的安置点,家里把安置点和新房的照片给他一看,他马上就带女朋友回家过年了。”黔西南州册亨县巧马镇人大常委会主席王侨向多彩贵州网记者讲述了这么一桩趣事。
这个故事毫不夸张。在迁出地册亨县孔屯村,有些外出打工的小伙子好不容易娶了外地媳妇回来,可媳妇忍受不了条件的艰辛,生了孩子后就跑了,很多媳妇羞于提起自己嫁到了册亨,册亨部分村寨生活条件之恶劣,可见一斑。
巧马镇安置点居民参观易地扶贫搬迁展板
册亨县巧马镇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南盘江沿岸黔桂两省区册亨安龙隆林三县交界处,南昆铁路、汕昆高速、望安高速和盘百公路跨境而过,交通便利。巧马安置点共有103栋楼房,这里将入驻2068户、8404人,他们都是整村搬迁而来。
在一些农村,留在屋里的往往是“389961”部队(妇女、老人、儿童),而手握经济大权、拍板权的是外出务工的男性,要搬迁,首先要做好他们的工作。可是他们人在异地,又常常变更手机号,怎么办?
“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起到了‘共商’的效果。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可以进群,这样他们在外地也能知道家人的生活状况以及我们地方政府所做的工作。”王侨说。在2017年春节大年初六至初八,趁着外地务工人员返了乡、过好了年,他和政府工作人员一道把他们拉进了群。
搬迁户可在微信群里反映问题,并获得及时反馈
不爱使用垃圾桶、高空抛物、随地倒水……一些搬迁户在农村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镇政府工作人员数量又捉襟见肘,如何快速帮助搬迁户融入新生活?
“我们鼓励搬迁户自我管理。巧马镇安置点每栋楼都成立了楼委会,帮助镇政府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我们还建立了社区课堂,向这些搬迁户传授一些生活常识。”王侨说,对于搬迁户,搬迁后的生活是对原先生活方式的一次“重构”,必然会有一个适应过程。要实现“搬出秩序”,首先要尊重搬迁户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参与管理,工作方法要更注重引导,不能简单粗暴。
搬迁户要实现“一户一就业”,怎么办?
王侨对于本地的劳动力容纳能力很有信心,“单单是册亨循环经济园区,就还有1100多个就业岗位。我们准备每两个月就举办一次招聘会。”园区内的企业大多包吃包住,再加上能够陪伴家人的“亲情账”,巧马镇搬迁移民主动就业的氛围相当浓厚,“一户一就业”已经实现。
与此同时,巧马镇的创业孵化也是有声有色。
巧马镇年平均无霜期345天,是优质老品种糖蔗的种植良地,亦是高品质古法红糖的传统产地,而千年古法红糖熬制工艺,至今仍在当地少数老匠人身上流传。“大山小农”原本是一支志愿支教团队,他们在册亨的创业初衷是为了当地留守儿童“父母缺位”问题创造更好的出路。于是,“大山小农”因地制宜,将首试项目定在红糖产业上。
合作社工作人员在包装红糖
2016年9月,“大山小农”在当地以合作社形式启动了黔西南巧马镇文化产业孵化项目之土红糖建厂工作项目,这所现代化古法红糖工厂既保留了传统技艺本质,又优化改进很多生产细节,产出了100%无任何添加的“纳桑土红糖”,主要通过电商渠道发售。
“纳桑土红糖”560克装产品,售价108元
“我们聘请了43名本地员工,其中37名都是女工。”合作社负责人马伟民说。接下来,合作社准备自建甘蔗基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还要扩大产能,尽可能多地消化本地甘蔗。
“我们产品使用纸袋是用麻绳装饰的,这些麻绳是我们请安置点的老人们手搓的。2斤多麻绳,我们就要支付350元的手工费,这让老人们感觉到了尊严,让他们知道自己仍然是有用的人。”马伟民说,同样多的麻绳,在淘宝只需要几十元,但是比起利润,更重要的是引领群众转变观念,靠自己的双手谋幸福。
“我特别喜欢展板上的一句话:在巧马,探索新旧并生的另一种可能。”王侨说,巧马镇安置点将留住民俗、留住乡愁,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权责归原作者所有,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传播,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