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小坪村(网络图片)
在永州,有这样一个村落,它坐落在道县清塘镇西北部,都庞岭东麓,距清塘镇4.5公里,总面积6.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200人,其中廖姓2100余人,占95%,其他姓不足100人。据说这个村已经有1400余年的历史了,当我们偶尔抵达时,仿佛穿越在一册线装历史书中,一些古韵,扑面而来。
说是偶尔抵达,是因为我们那次去的主要目的地是月岩。那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少年时期闭关悟道的地方,凡是对永州历史文化或者说湖湘文化感兴趣的人,都想去那里看一看。因为,那里与濂溪,被称为湖湘文化的发祥地。
从月岩出来后,朋友带着我们在平平仄仄的田埂上步行10多分钟,走过一片田洞,远远就看到田洞的南面有两座马鞍形的小山,俗称马鞍山,清澈见底的濂溪水从山脚下流过。一个古老的村子赫然闯入视野,它名曰小坪,坐西朝东,院落按二横三纵巷道布局建房,巷道用宽大的石板铺成,至今保存完整。
迈步入村时,我一直在想,小坪,小坪,应该村因坪子而得名啊!那么,坪子究竟在哪里呢?我在村巷中四处寻觅,蓦然醒悟:原来整个村子就在山脚下的一块坪地上。
我们是从侧边进入村子的,只见到处是油光发亮的石板路和满面沧桑的砖瓦房。穿行于巷陌深处,就像钻进了迷宫,巷巷相连,格局一致,与江永的上甘棠古村有几分相似,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建造智慧。我们信步而行,东走西转,居然转到了村子正门,到了那里,差点被吓了一跳:居然耸立着一堆高低错落的青石拴马桩,同治、道光、嘉庆等年间的进士将自己的身份地位标示于众,让游客抚摸着拴马桩,仰望历史的记忆与荣光。
望见那些显赫的拴马桩,我仿佛听到了古道上传来“得得得”的马蹄声,心里于是在想,当年柳宗元在永州谪居十年之后,永州就出现了大量人才。而这里人才辈出,是否与它沐浴着理学光泽有关呢?
也许,是吧。
仔细梳理,就可以发现这个村的历史曾经无比璀璨。据《道州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永阳、营道二县置营州,并为州治。唐贞观8年(634年),改南营州为道州。小坪村当时就是州县治所所在地,为湘桂古道必经之地。唐天宝元年(742年),州治、县治迁于现道县濂溪街道办事处,小坪村荒废。直到宋宣和二年(1120年)廖氏太祖迁居至此,小坪村逐渐恢复了活力,村庄延续至今。该村族谱在大元至正五年(1345年)进行了编修《舂陵廖氏族谱》,现存族谱《廖氏家谱》修订于光绪庚子年(1900年),上面清晰记载,宋太平兴国年间,廖氏先祖从山东青州移居濂溪河边,立村已有1400余年。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母亲廖氏,即出生在此村。
问村里的老人,方知这个古村在选址上颇为讲究,它位于月岩岭和白花岭之南,濂溪河之北,且东、南、北三面有低山环抱,像一双温暖的手臂,把村庄抱在怀里。而且村庄里里外外林木葱郁。从高处看,村子东高西低,民居依坡而建。村前有小溪,用于灌溉。村里大多建筑四水归堂,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围以楼房,各屋都向天井排水,暗喻“肥水不流外人田”。仔细打量一座座古建筑,发现它们有明显的永州地域特色:正房即堂屋向着天井,完全敞开,两侧房间对称布置,走廊垂直于轴,走廊两头有侧门,便于通风;天井如同天空剪口,起着采光通风的作用。内部穿斗式木制构架围以青砖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呈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
目前,该村遗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5000多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79座,祠堂2座,私塾1座,进士牌坊2处。主要景点有五口连井、福字照墙、千年古樟、古炮楼等,整个村落给人庄重、幽静和古朴的感觉。
其实,除了村里的建筑,我觉得村外的古樟树也值得慢慢品读。那些故障树,或歪歪扭扭,或东斜西倒,像巨大的章鱼须,或者鱿鱼须,给人一种曲线玲珑之感。一些孩子爬上树的枝丫,相互嬉戏,给古村带来了几分青春之气。由此,让人感慨村落选址天人合一,村落布局错落有致,村落规划功能齐全,可谓大道至简、天人合一。
小坪村外的古樟树
作者:夏继文
编辑:朱文秀
二审:于光林三审:赵小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权责归原作者所有,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传播,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